网上看到家乡征文,觉得手痒。想写点什么,写什么呢?一晃离开家乡近20年了,还真是不知道从何处下笔。恰巧,今天收拾书柜,无意间,发现了年写的一篇短文(当年好像在林甸县文化馆的《群众创作》上发表过),感觉合乎征文主题。只是自己文字粗糙,略作修改,以解乡愁。——题记
年“五一”,正值播种的季节。我们一家三口终于结束了租房的历史,搬进了名正言顺的自己的家——林甸县城西街一委15组(二副食后院)。尽管债台高筑,但简朴的小屋,足以装载一家人的生活、欢乐与梦想。40平米的小屋没有像样的家具和电器,只有一张圆桌停放在一角,是我和爱人施展文笔、驰骋思想的天地。
值得炫耀的,是我们拥有一个宽敞的院子,有17米长。买房时,曾考虑:如果混得不好,等将来孩子长大了,可以盖个厢房,不至于没房子住。
刚进来时,小院是纯粹的、从头到脚的泥土地,我和爱人便进行了认真地规划。先是夹上木板栅栏,这可是个大工程,如果没有当村长的大哥帮忙是做不到的。弄好后,真是高兴啊!爱人别出心裁地刷上蓝油漆,还拍照留念。并写诗纪念:爱/涂抹了贫乏/激励着生命。
接着是大兴土木。利用业余时间,贪黑起早的,借用邻居家的独轮小车到处捡砖头儿。那时,地势低洼,一下雨,满载的独轮车寸步难行。爱人在后面推,我就在前面栓条绳子拉。打误、翻车是常事,实在过不去了,就卸下来,搬过去再装。真是一路艰辛,一路汗水。大概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硬是铺砌了一条平展的甬道。
辛勤换来了舒心的风景。
夏天来了,小院充满了生机。一家人都舍不得进屋。尤其是儿子,提着自己的盆儿、罐儿、锹儿勺儿以及钩子什么的,在右侧靠栅栏的沙堆又挖又筑的,忙得不亦乐乎。我和爱人俩呢,只要有空,便扎在院子里,耕种、除草,视察苗情。小院一共种植了十几个品种的蔬菜,靠近栅栏种了一圈向日葵,“甜秆儿”的垄沟套种了胡萝卜......最难种的是芹菜。爱人不愧是农民的儿子,见他先是在松软的黑土上撒好芹菜籽,然后用力踩实,之后,覆上一层马粪,再盖一条麻袋片,最后洒水......邻居们看到了都夸赞这位戴眼镜的“老农”。小院盛满了快乐,盛满了爱和寄托......
秋天到了,一家人忙着收获着......
打了一簸箕向日葵籽,让邻居羡慕的,是当年栽的果树竟然结了27个果子,虽然很青涩,却回味无穷。
我们收获着小院的物产,还有比物产更加沉甸甸的喜悦。
冬天来了,我们在甬道两侧用木桩、向日葵秆儿架起拱形长廊,然后,覆上豆秸秆。每天晚上用扫地条箒往上掸水,15分钟一次,不出几天,就浇出一条冰川风景带,煞是好看。之后,还点缀了几处塑料梅花,别有风情。邻居看了心动,也搞了起来。后来,周围人都知道二副食后面有冰景,还有人特意过来看......
如今,想来真是——
春夏秋冬
视荣辱于过眼烟云
惟小院情浓
(作者写于年元旦,修改于年6月2日)
作者书法作品
作者简介:孙丽萍,林甸县宏伟乡全胜村六队毛家屯人。毕业于齐齐哈尔师范学学校,曾在林甸教育幼儿园、县计划委员会工作。现居上海。喜爱书法,尤其擅长书写经卷。作品有10米《金刚经》、30米《无量寿经》《地臧经》等长卷。
更多好文,敬请期待
往期精彩内容直接点击阅读
林甸,那些光阴的故事(“乡愁·林甸记忆”征文)
扬起文学的帆(“乡愁·林甸记忆”征文)
林甸乡村工作记忆点滴(“乡愁·林甸记忆”征文)
那些年,睡在通铺的兄弟(“乡愁·林甸记忆”征文)
说说我的婆婆(“乡愁·林甸记忆”征文)
老街风景(“乡愁·林甸记忆”征文)
马车时代(“乡愁·林甸记忆”征文)
老垦荒队员的林甸记忆(“乡愁·林甸记忆”征文)
西门外也有个北大坑(“乡愁·林甸记忆”征文)
从林甸走向世界的剪纸艺术大师(五湖四海林甸人之刘延山)
我要谈谈理想(“乡愁·林甸记忆”征文)
回忆父亲(“乡愁·林甸记忆”征文)
湿地“鸟痴”吴志林:他走进了一个灵性的世界
刷爆朋友圈,“鸟叔”吴志林的拍摄现场太震撼
我的父老乡亲(“乡愁·林甸记忆”征文)
留住老柳,记住乡愁(“乡愁·林甸记忆”征文)
给母亲画素描(“乡愁·林甸记忆”征文)
故乡,我来了
特别提示:“林甸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