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这里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县,盛产各种粮、豆、薯、菜及牛奶。身为林甸人,健康吃什么?在每天食物的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下面几类食物的量,就会促进我们的健康。所以我提倡健康吃谷:我们有大米、小麦、玉米、小米、*米、高粱……健康吃豆:我们有*大豆、黑大豆、绿豆、红小豆、红芸豆……健康吃薯:我们有马铃薯(土豆)、外进的有红薯、山药……健康吃菜:我们有各种菜:白菜、菠菜、韭菜、*瓜、西红柿、茄子、萝卜、胡萝卜……健康喝奶:我们有成群的奶牛和优质的牛奶。我所提倡的应该多吃的正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所要求的!所以适量的增加我们本地产的各种食物,长期坚持,就会对健康产生影响,促进身体走向健康!今天就讲讲健康吃谷一、五谷之说我国古代的饮食养生观在《*帝内经》中多有体现,《*帝内经·素问》中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观点。这种饮食结构,一直沿用至今。其中,谷物为食物结构之根本,是供养身体的基础,果类为辅助,肉类为补益,蔬菜为充养。“谷”原指有壳的粮食,谷字之音,就是从壳的音而来的。“五谷”之稻、黍、稷、麦、菽,分别指水稻、*米、小米、大麦和小麦、豆子。“五谷”随着农业的发展,到了后来,便泛指粮食作物了。二、五谷为养,环保健康谷豆类是植物来源,产自土地,来源丰富,能耗较低。肉类则是动物来源,动物要靠摄入谷类、豆类和青草长大,几斤甚至十几斤饲料才能得到一斤肉,从资源产出效率来说,比谷豆类要低得多。生态学的规律告诉我们,每升高一个营养级,难分解污染物质就会浓缩数倍乃至数十倍。土壤和水源中的难分解污染,首先被植物性食品所吸收,然后被食草动物浓缩,再被食肉动物浓缩,含量越来越高。因而动物食品的污染水平高于谷豆类食品。在同等土壤污染水平之下,谷豆类产品的污染程度,又要低于蔬菜类的污染程度,因为粮豆是植物的种籽,而根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植物们并不愿意把有害物质多留给下一代。所以说,在环境质量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的情况下,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食,才是更为安全的选择。三、粗细搭配有益健康二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说过一句对人们饮食影响很大的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许多人对儒家文化所知甚少,却对此句念念不忘,可见其多么深入人心。孔老夫子的这句话,在今天是确确实实地实现了。摆脱贫困之后,人们餐桌上的第一个变化就是主食易帜了,细粮替代了粗粮,陪伴人们多年的玉米、小米、红薯却成了餐桌上的配角。我县盛产水稻、小麦、玉米、小米、*米、绿豆、红小豆、芸豆等多种谷类食物。调查发现,居民日常饮食以精米精面为主,购买食用粗杂粮比例过低,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群体不了解、不食用粗杂粮的问题比较突出。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食物多样,谷类为主,每日全谷物和杂豆食用量为50-克,也就是一两到三两。食用粗杂粮除了环保健康以外还有多种益处:一是促进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粗杂粮加工程度低,可以提高粮食利用率,客观上起到节约粮食的作用;三是能够改善膳食结构,增加营养摄入,减少体重增加的风险,有利于降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结直肠癌等与膳食相关的慢性病的发病风险,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在此我倡议:每天半斤粮——五谷为养,粮食能滋养大脑,也能养护肠胃,适量吃主食并不会使人发胖。每天一餐粗——粗粮富含维生素B族、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让我们有顺畅的肠道和持久的精力。作者简介:钱林海,高级营养师,营养科普志愿者,曾在林甸县就业局、林甸县图书馆、林甸一中等多家单位进行营养知识讲座。
林甸往事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