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龙和乌裕尔河
扎龙位于齐齐哈尔市区东南,是我国第一个丹顶鹤等大型水禽自然保护区,面积平方公里。处于乌裕尔河尾闾,有广阔的河湖水面和芦苇沼泽湿地,蕴生着广泛的浮游生物、水生湿地植物。为昆虫、鱼类、各种鸟类和禽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繁衍生息的良好自然环境。
乌裕河形成于距今1.5万年的第四纪全新世,原是嫩江的一条支流,其下游即今塔哈河。
乌裕尔河发源于小兴安岭西坡的山前台地的沼泽湿地中。源头海拔米,干流由北东斜向南西,流经通北、北安、克东、克山、依安、富裕、林甸、齐齐哈尔等八个市县。经齐齐哈尔的东汗潭后漫为沼泽,全长公里。
由于受晚白垩纪开始形成的松嫩拗陷大湖盆沉降的吸引和嫩江河道不断西移的影响,原本是嫩江的支流,河道由今富裕县城东南,折向南流注入湖盆与塔哈河分离,成为独立于嫩江水系的一条内流河。但遇有洪水,乌裕尔河又由塔哈河排入嫩江,又可经杜尔伯特连环湖流入嫩江,因而形成乌裕尔河与嫩江时断时连的关系。乌裕尔河干流进入东汗潭的前一段,河道尚清楚,长约35公里,因发音不同,当地人误把乌裕尔河称为“五眼儿河”。入东汗潭后河道隐没于湖沼苇塘,沟汊纵横,形成面积广阔的芦苇沼泽。扎龙就是这平方公里,一望无际的湿地。年扎龙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的是保护自然环境,然后才能成为鹤家乡。保护鹤等鸟类和水禽,以保护自然环境为本,而不能本末倒置。扎龙是乌裕尔河的尾闾,乌裕尔河下游漫侵成为湿地。乌裕尔河是扎龙的源头,保护扎龙湿地,要着眼于整个乌裕尔河水域的综合治理。乌裕尔河流经的八个市县,要齐心合力保护好乌裕尔河水域。如果没有乌裕尔河,就不存在原生态的扎龙湿地。保护好乌裕尔河水系、保护好扎龙湿地,才会有鸟类的天堂,才会有鹤家乡。皮若不存,毛何附焉。
乌裕尔河和古夫余国
嫩江水系孕育了北方民族,乌裕尔河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不仅为禽鸟繁衍生存提供了天然场地,也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环境。乌裕尔河流域从遥远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古老先民就开始了渔猎生活。新石器时代出现著名的昂昂溪文化,渔猎经济的繁盛,成为我国北方草原文化基石。大约在距今三千年左右,马背民族又在这里再创了北方草原青铜文化的辉煌。北方草原青铜文化以江河为依托,有着广泛的分布。考古发现的著名地点有讷河二克浅、依安乌裕尔河大桥、富裕小登科、林甸牛尾巴岗、杜尔伯特官地、泰来平洋、肇源白金宝等地。
乌裕尔的名称源于北方民族,来源于夫余,为夫余二字之合音,秽之慢读。以后金代的蒲裕(即乌裕尔)、乌裕尔源于夫余己成史学家们的共识。夫余的名称在西汉时期己见于记载,也称“凫臾,东方国名,即夫余也”。夫余是秽貊后裔,东明王南下联合秽人建国始有夫余。《中国历史地图集》指出:“北夫余地似在今齐齐哈尔以北嫩江支流乌裕尔河流域”。东明是北夫余橐离人,也称北夷橐离。北夫余橐离人南下联合秽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北方民族地方*权。北夫余源于乌裕尔河流域,南下立国扩展到松嫩平原的广阔地带,松嫩平原孕育了夫余文化和夫余国。夫余源于乌图腾崇拜的部落,公元前2世纪,夫余建国,国有君王,夫余继承秽貃,农业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种五谷、养牲畜、有名马、以金银为饰,夫余“其国殷富”,丁口滋盛,以员栅为城出现了早期的城郭。奴隶不计算在内有人口八万户。夫余是属于汉朝中央集权封建制国家管辖下的一个奴隶制的地方*权属玄菟郡管辖。夫余在历史上存在了六百多年,完成了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制社会的演变。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还有历史传说,都充分说明了嫩江中、下游和乌裕尔河流域是北夫余的发祥地。夫余人在松嫩平原创造了具有草原民族特色的青铜时代文化,精湛的制陶工艺,成为中华文明中的奇葩。在种类繁多的陶器中,以陶鬲、陶豆和红衣陶为代表的夫余文化,广泛的分布在松嫩平原的广大地区。*褐陶普遍带有梳齿几何蓖纹、错对三角纹、仿动物纹。陶器更有素面磨光和仿皮囊壶。红衣陶的数量明显增多。这一时期青铜文化的重要特征是,铜器均为工具和装饰品,铁器已经开始出现。夫余文化已经由铜器时代向铁器时代迈进,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社会重大进步。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
松嫩平原是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乌裕尔河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北方民族的生态文化。年12月拍摄的丹顶鹤乌裕尔河川流不息的流淌了一万多年,这其中包含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北方民族成长的历史。扎龙是乌裕尔河的许多精彩中的一部分,时光的隧道展示着自然和人类生存的多彩。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自然环境破坏了,人类无法生存,鸟类当然也不复存在。扎龙的自然环境,不如年初建自然保护区的时候了。我们花费了三十多年的心血,没能完成环境的保护,功夫都下在了鹤的身上。乌裕尔河老了,扎龙也老了,老龄河还能焕发青春吗?当乌裕尔河,扎龙湖春风满面的时候,我们不会担心会不会有满天飞鹤。
(全文完)
(载《齐齐哈尔历史文化纪略》/作者系齐齐哈尔市文物管理站原业务站长、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刘新伟梁艳编辑:郑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