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妈妈的一句话曾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人啊,练啥有啥,入哪门就能着那条道。你看学木匠就能做板凳,练武术就会功夫,……当时也举了很多例子。但我在心底还是将信将疑,因为我的很多努力也没结果,很多想法也没能实现。
在当时的我看来人又不是万能的,哪能练啥有啥呢?但是这句话却在我的心里扎了根,没事的时候就会翻腾出来。
最近翻阅《道德经》的开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恍然大悟。奥妙在哪?听我细细分解。
第一个道是规律,是形而上的东西,形而上者为之道,第二个道,是指第一个道可以被表达,“非常道”的意思是被表达的道不是永恒的,常定不变的道。可以理解成:真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真理。我们的重点不在这里而在下一句。
而第二句的第一个名是名字、名词、概念的意思,是对事物本真的反映。事物可以被定义,可以被描述,可以被命名,但不应是恒定的、狭隘的,不是被规定死了的名所能完全表达的。
每一个被命名了事物,或者是一个物件,其实它的本性或者说它的作用都具有无穷性。本质上是不可言尽的,但又不能不说,不能不被命名,而一说就会着相,就会僵化,就会局限。
可以拿任何一件事,一个物件举例来说,比如我们说板凳,可能就会固化它的作用,首先会想到它的功能就是用来坐的,如果不继续追问,思路可能就不会延展。但是板凳具有无穷性,注意这点很重要,它可以用来坐,用来站,拼起来可以当床,可以是烧材,可以用来救人、也可以用来伤人,可以改做其它物件……如果想穷尽恐怕一页纸也写不完。读到这里思维的墙是不是好像被拆开了一段。
这就是“名可名,非常名。”给我的启迪,一个看似不能呼吸无生命的物件都具有无穷性,何况我们作为灵长类的人。
王阳明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也就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用今天的话就是:万事万物的理就在我们心中,我们的心既具有无穷性也具有确定性。无穷性就是万事万物善恶是非的理我们本自具足,确定性就是我们的心如果物来则应把这些理能呈现出来我们就是圣人。
这就是自性的觉醒。
从此我们找到了力量的源泉和出发的原点,向结果要过程,目标会牵引着我们不断前行。
学习阳明心学不是为了成为王阳明,而是为了找到真我,做更好的自己。而这个真我就是具有无限可能的,啊!原来我也可以。从此内生动力产生了,这是最原始的,最伟大的力量。因为它势不可挡,愈挫愈强。
心生万法,万法由心。
我们该如何用自己的无穷性,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呢?或者换一种说法如何成就我们自己的未来呢?落脚点放在哪?
一切世间法都是佛法,修行不离红尘。
修炼离不开工作,就像稻盛和夫在《干法》中所说的的那样热爱工作,专注持续用功,拿出痴迷的态度,相信积累的效应和时间的复利。
为什么当初的我对妈妈的话将信将疑呢?很多努力没有结果,很多想法没有实现。那是因为那时的我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既没有愿力,也没有永恒之心,浅尝辄止,当然会半途而废。
“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这是年,雷收麦叔叔在给林甸一中作报告后给我写下的。当年懵懂,没有参透践行。随着岁月的流淌不断的翻腾发酵,以前得到信息不断得到验证。
找到真我自己的小宇宙才能爆发,发现自己的无穷性,思维的绳索才能打开。
悟到自己的无限可能,从工作入手,克服困难,持续用功,把我们的工作推向极致,练出绝活,我们的小宇宙就会爆发。我们就会练啥有啥!
人的心如果够纯,够明,够小,够大就可能是万能的。
作者:张立新
林甸往事公众